【媒体关注】杭加新闻:杭师大师生化身“城市医生”研究如何给城市“退烧”
“现在夏天好像比之前热得厉害”“郊区比市里凉快好多”,近年来总能听到关于城市好像“变热了”的讨论,其实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,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。那么如何给城市“退烧”呢?近日,杭州师范大学学生给出了解决方案——他们在城市热岛模拟和预测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果,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更好地治理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建议,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。
来自杭师大电子竞技博彩 的学生沈楚慧,老家在湖州德清的地理信息小镇,她在高考前就对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很感兴趣,高考后她顺利进入杭师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习。
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,城市热岛效应强、通风差的地区相对健康风险更高,全球范围内,热岛效应导致夏季制冷能耗增加19.0%,世卫组织的统计显示,每年都会有人死于高温。
“城市中心的高密度建筑和城市道路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,成为蓄热体,这部分热量一般通过夜间散发出去。但由于高层建筑的阻挡,向外辐射不畅,热量无法及时散去。”沈楚慧说,如果能通过一种技术,成功预测出城市热岛现象的发生和演变趋势,就能够及早通过城市规划制定针对性的城市微改造措施,从而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这个想法在得到侯浩老师的肯定后,沈楚慧开始阅读大量有关城市热岛预测研究的文献,发现已有的研究中预测模型的精度还有待提升,在参数和建模算法方面也需进一步优化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她加入了侯浩的科研团队,开始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和团队共同研究“城市热岛”的相关课题。在仔细研究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后,开展了一项名为“基于景观组分和空间构型的未来城市热岛强度和分布预测”的课题研究,该研究旨在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,结合“空天地”多维数据,探究城市景观格局与热岛的关联性,在此基础上,建立用于城市热岛监测与预测的机器学习模型,为城市热岛治理工作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。
团队成员通过不断实验,优化模型,调整实验方案,探索研究方法和思路,预测了按照当前城市化发展速率条件下,2030年杭州的城市热岛分布和强度。研究结果表明,在所有景观达到理想配置的条件下,夏季可产生平均0.5℃左右的降温效果。不要小看了这0.5℃,以2022年杭州为例,这0.5℃可以使城市的高温天数减少9天,使高温时长减少约16.4%,并能为整个城市夏季带来4%左右的制冷能耗减少。通过热岛预测和城市微改造的共同作用,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凉快的室外环境,为小家庭和小商铺企业节省电费,也可以为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和宜居建设贡献力量。
然而,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需要反复验证才能得出实验结果,加上实验的不确定性,经常会出现进行大量的工作但结果并不符合预期的情况。“那个时候心情沮丧是难免的,但我会努力调整好情绪,继续‘钉’在实验室,找出问题所在,一次不行,就两次,直到成功。”
在一次城市土地利用模拟实验中,沈楚慧和团队成员花费了数天进行模拟,可模拟结果的精度一直达不到标准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沈楚慧耐心地对整个过程的所有环节进行逐一排查,最后发现是在用地类型转化的设置上出现了误差,修正之后,沈楚慧从头开始模拟实验并最终得到了合格的实验结果。回想起这段找错经历,沈楚慧感慨道:“失败不是坏事,在这个过程中,我学会了发现问题,总结经验,而这些经验对我以后的科研工作是非常宝贵的。”
最终,这篇关于“城市热岛”的论文发表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》上。沈楚慧本科时就能发表这样的文章,让很多硕士生都非常佩服。
在《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》中,政府提出要构建蓝绿交织、清新明亮的复合生态网络和连续完整、功能健全的生态安全屏障,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问题。这一目标与杭师大青年学生的小小心愿紧密结合,他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勤奋努力,用自己的青春力量为城市热岛治理做出积极贡献,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。(通讯员 杨鹏飞 管雪 鲁婉婷 )
原文链接://apiv4.cst123.cn/cst/news/shareDetail?id=831857663204655104